小義大利經典咖啡豆

年少時 探索著未來 在網路沒那麼發達的年代 一台單眼相機 一張機票 一顆狂妄的心,説出發也沒在遲疑,也許工作的關係,常用雙眼看著這世界,透過眼睛,觀察著這世界,看煩了看膩了,總想著換換不同的國度,也以為這樣內心可以找到平靜,也以為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種族,生活煩惱可能會少些,長大後才知道,外表和肉眼看到的不盡相同,那是一個Mtv大放大鳴的時代,初到曼哈頓走在時代廣場,大樓牆上,大銀幕電視牆,炫麗浮誇的歌手迎領著時尚,平時只要有時間,拿著相機我最愛探索紐約城市中的各式特別的店與咖啡廳,越特別的總是越能吸引我的目光,也吸引著我拿起相機壓下快門,在前來紐約之前,就已經在開始初掘起的敦南誠品 翻著值得一訪的紐約特殊的角落,那時有個攝影師叫張耀拍了一本 打開咖啡館的門,深深的種下咖啡館該有的樣子,雖然講巴黎講歐洲,咖啡館的人文深深吸引著我,但説紐約的咖啡館還真不多,但像CBGB這樣的場所還真是另有一番風情,在那 拍短片的關係,訊息來的快速,和幾個朋友聊天 我提到咖啡館,私人訊息不斷湧現,東村 有著像大學生聚落般的精采店家 也有很特別的街口咖啡館,沒打草稿憑著魚腦般的記憶能記起的店名實在有限,印象中一間哥德風中庭花園般的鑄鐵線條構成,桌椅擺設中點著蠟燭昏幻的光影,也許到時正好步入夜晚,到現在都還停留在提姆波頓電影中夢幻般的記憶,在聯合廣場吃到人生第一份焦糖布丁的喜悅,謝謝那時在明報的記者好友帶路,拍片的前置常常窩在小義大利區的街邊店,人行道上擺設著桌椅,天冷的紐約還真是靠北的冷,讓我感動的夜晚是義大利媽媽烤壞的Tiramisu帶著笑容嚴肅的表情,不規則的擺盤,那隨興的擺盤一點也不美麗,像是你幫朋友慶生時的蛋糕削削還會在旁散落,然候説做壞了請我們吃, 對那時年少輕狂的我(其實是窮小子)來説溫暖到心坎,那兒絕不是細緻型的咖啡店,端出來的拿鐵玻璃杯呈現出無數客人使用過的痕跡,牆上掛著店家和許多客人的合照,我看到許多名人,其中一位美國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1976年的名著「計程車司機」演出的勞勃狄尼諾,干 超大咖,他演ㄧ個計程車司機,也以這樣的一個身份看待世界,患有嚴重失眠症的越戰退伍軍人,在紐約市以開夜班計程車維生,夜夜目睹大都會的腐敗與黑暗,一個對社會適應不良的男子,平時喜歡看色情電影,卻又對城市中的墮落與罪惡深惡痛絕,這樣的角色我愛翻了,他試圖追求參議員助選人員貝西,卻在第一次約會時帶她去看色情電影,貝西從此不肯再理他。

哈哈 現在看很邊緣人的行為,但也很真實,深感無力與挫折,勞爺買了四把手槍,自命為掃除人渣的復仇天使,展開一連串瘋狂的暴力行為,愛不到就開始亂的他劇情張力十足⋯⋯我愛這樣的角色 多過華爾街的多金 高 富 帥的劇情,離題了,如果説紐約有太多太多的經典,而我們的經典,讓我印象深刻絕對來自這些2代3代的義大利移民開的咖啡館,有別於記憶中咖啡的味道,把背景拉到還沒出發前的台北,不管是西門町的老咖啡館還是百貨公司樓下的咖啡吧,我那時超愛來杯曼特寧加幾顆摩卡豆,那時老一輩都是哈日族 真的啦,都用虹吸壺煮著咖啡,回台後西雅圖的咖啡風潮迎領著新浪潮,以前每天追著tonx(西雅圖區的咖啡意見領頭人之一)等人的部落格,英文閱讀障礙的我還訂閱了些咖啡magazine,用翻譯機 或是到處問朋友,畢竟那是一個網路剛掘起資訊還不算太多的年代,我的經典來自於記憶,紐約義大利後裔的卡布奇諾那堅果般的口感難忘啊,如果説用現在的知識來看,大概也不算太困難,義大利愛用的非洲羅布斯塔,但因為咖啡因較強烈,我用衣索比亞卡法的日曬豆有著濃厚可可調,而厚實的口感我採用蘇門達臘他倆完整焙完再另外混合,就有著像烏干達羅布般濃厚的巧克力感,當然在北美的市場,南美就是他們的後花園 柔軟的巴西我當然特地挑了帶點香草氣息的紅波旁,Mundo Novo(波旁和鐵比卡混種豆 抗病力更強)我就先放一邊,畢竟經典要有點純萃是吧!既然是我們家小義大利的經典 當然要方便各種行式萃取都難不了他,不管你用espresso,手沖,法國壓,還是美式咖啡機,都適合 沒要你當專家,精品咖啡當道但經典一定不能少 這是小義大利的經典 喝的是一種生命記憶,一種溫度(deep city roast)也千萬別學勞勃狄尼洛 裝酷站在巷子口那裡等妹子,也不要寫奇怪的詩給妹子,(因為我們沒有萍水相逢過…歌)要學勞爺ㄧ定要和他一樣帥 不然會上社會版面啊⋯⋯但經典的咖啡豆絕對是你居家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