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説説寶島曼巴

寶島曼巴

來説説寶島曼巴
這調配絕對是寶島的產物,早期剛開店時,哈日友人到日本時,有時會帶些日本店家的蘇門達臘回台送我,好奇心使然,打開發現蘇門達臘豆子以外,裡面會有些衣索比亞的豆子,在味道的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為什麼會這麼説?中淺焙的衣索比亞通常有著柑橘,莓果的絕妙風味,但在寶島如果沒表示清楚,會淪為標示不實的產品,調配是一件對味覺來説有趣的事,但也不是亂加一通就説這是我的特調,通常在平衡上是首要注意,我拿過德國的咖啡館(德國賣豆子的店還真不多,通常通路都在賣場)帶回來的咖啡豆有著很絕妙組合,肯亞的豆子點綴著哥斯大黎加,這組合把肯亞豆巧妙的平衡他烏梅調性加上哥大的堅果及亮麗的酸拉了高音糖蜜更加濃厚,為何我不弄支這巧妙的調配,第一其實我調過,但認識這倆位的朋友還不夠多,到最後都是老朋友品嚐的居多,二他堅強的酸甜美妙,對年輕喝單品的朋友來説 認知上的問題會覺的不夠純粹,不過我想百花齊放的咖啡時代來臨,誕生這調配的日子越來越近…回題了
回到曼巴有人覺得是過時的產物,也有人覺得曼巴就是好喝,要捍衛曼巴在台灣的歷史
老實説在咖啡館的日子,望著天 (似在綠島的日子 誤)回顧ㄧ下曼特寧的產地蘇門達臘在印尼,日據時代日本的殖民時期,他的物資包括荷蘭殖民都有大量的農產運回殖民國,哈日的先民ㄧ定碰觸的到日據時期的珈琲時光,蘇門達臘的咖啡商人有很多華僑,咖啡生豆買家除了日本咖啡公司要求的高規生豆 ,歐規更是過之而無不及,這都和殖民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口感渾厚的曼特寧因為處理法的關係(蘇門達臘曼特寧咖啡處理方式一般採濕刨處理法,咖啡農把採收成熟的咖啡豆,去除外部的果皮與果肉但保留咖啡豆上的薄膜組織,經過浸水發酵的程序把不完整浮在水面上的不良豆剃除,而下沉的良豆帶著表面薄膜進行日曬可架高或直接至於地面,最獨特的是以羊皮紙包覆還有薄膜的咖啡豆,出貨前再把咖啡豆表面薄膜拋光清潔,然後曝曬在架高的棚架上直到顏色達到深綠色乾燥為止⋯⋯
這是傳統處理方式如果直接以精品咖啡的角度思考那又是另一回事⋯⋯
傳統曼巴咖啡的定義
顧名思義,就是印尼的曼特寧咖啡+巴西咖啡
至於巴西ㄧ定要説説水墨大師張大千,巴西咖啡和千爺有什關係,很多人不知道千爺在香港開過咖啡沙龍,他也曾旅居巴西這咖啡大國,甚至那時他住的居所旁就是咖啡莊園旁,如果沒受到咖啡影響怎會有咖啡沙龍的誕生,那時期和巴西的經貿密切的程度非現代的我們可以想像,咖啡豆是巴西的農產物資,如果我沒記錯南部也有那時期種苗移回台栽種的影子,我閱讀過農產記錄片那時的農委單位,連德國大烘豆機都採購進來……..還是probat的 干 超想要)但記錄片也説到咖啡在那時期並沒盛行起來,機具該不會被改成炒花生去了…泣
在大批次的非精品時代,追求的風味主要在於,香氣濃烈,醇厚感,苦甜回甘,入口均勻,而這樣的調配於情於理 及貨源取得剛好達標(我想的)但不可否認 剛開始碰觸咖啡 沒弄破幾顆虹吸壺,怎麼能當個假掰的咖啡手是吧!
來到港都若習慣喝傳統咖啡館的深焙咖啡,就知道手法純熟的老店可盡量閃掉澀味,雜味,其實入口倒也頗有滋味,不少人也認為這就是香濃可口的好咖啡,這是一種尊敬尊重也是一種時代的咖啡情懷,我盡量達到body非常厚實不要太重,深焙時焦糖化剛好甜味和滑順感並列,讓酸味降至最低,讓微苦的滋味停在巧克力調,單喝口感稍強易入口,豆子本身也提升用Batak和黃紅波旁,不用乾淨度不好的原豆,當然對喝太濃郁的老咖啡們可能不過癮,但讓您輕鬆享受又沒負擔是我們的期望⋯⋯
來杯好喝的老派的寶島曼巴吧!